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小崗山砲臺往事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作者速寫】張如漢先生,民國三十八年入伍後來臺,四十四年退伍,四十八年轉任國小教師,服務至八十六年退休。
 
民國三十八年來到臺灣,三十九年初,我有幸奉派小崗山砲臺,當年在一起服役的同袍,有一百多人,後來因部隊重編,各分西東。
小崗山有四門大砲,我們單位的全銜是「高雄要塞第三總臺第二大臺第一臺」,負責防守半屏山前西海岸地區。
一個臺相當於一個步兵連,不過人員編制不一樣。當時的臺長是李沃枝少校,分臺長胡敏中尉,班長是吳宏泉上士,我則擔任觀測下士。
第一次看到十五公分口徑的加農砲,一發砲彈都要二位年輕力壯的阿兵哥才搬得動。這四門大砲,原由日本人安裝在小崗山懸崖絕壁的山洞,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後,由我軍接收。其中有幾個山洞由空軍儲放物資,有一排人看守。
我們這些阿兵哥,雖是陸軍砲兵,但也有步兵的裝備,如步槍、刺刀、手榴彈等,我們除了有純熟的砲兵技術之外,更要有熟練的步兵戰技,才能保國衛民。
六十多年前,阿兵哥的生活很艱苦,但我們卻甘之如飴,心中只有「反共抗俄,保衛臺灣」,後來又有「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政策要實踐。
那時我們除了操練砲兵、步兵戰技外,還利用時間墾地種菜、養雞養鴨,增加副食品供應,因為光靠伙食費購買菜餚,根本不夠所需的量。大家年輕,食量大,常感覺吃不飽,但是沒有人抱怨,只有加倍努力種菜,以蔬果填補胃腸空間。偶爾把酒言歡的下酒菜,也都是自己種的新鮮青菜。
平時出操上課,若有餘暇,就舉辦康樂活動,如籃、排球賽等,也常和附近小學老師比賽,如瓊林小學、阿蓮小學,有贏有輸,不亦快哉!
大崗山也有要塞砲臺,屬於二總臺第一大臺,和我們同一個部隊,與他們的少數軍官,都有聯絡,經常往來。
記得大崗山營區內出產龍眼,小崗山營內則種有很多芒果,這也是我們往來的媒介。到了龍眼成熟時,我們就會前往採摘,一摘就帶回來幾麻袋和大家分享。我們床舖底下,經常藏有芒果,有大崗山的同袍來,一定讓他滿載而歸。
那時有些老兵,雖然是二等兵,我們還是尊稱為「班長」。如今,當年袍澤大都凋零,前些年有聯絡的,尚有文書羅毅,分臺長胡敏,班長吳宏泉,副班長楊化、王新,以及同袍萬有生,都年逾八十有餘,乃至九十歲。如今我也八十五歲,垂垂老矣!雖想再聚首談往事,卻不如人願;因大都辭世,在世者或不良於行,或相距太遠,只能以電話聯繫,問候一聲:「最近好啊!」
同甘共苦的日子,印象深刻,有緣無緣,我們都曾一起度過,一點一滴,只知甜美。倘若還有小崗山的同袍看到此文,歡迎聯絡;同時祝福大家都平安、順心!
(點閱次數: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