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社論/無私奉獻展大愛 榮民器度受肯定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一般人行善,當然值得肯定;但經濟條件並不優渥,甚至屬於社會弱勢的一群,而仍願意縮衣節食,默默行善,濟助公益,關懷社會,更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近期媒體揭露了像趙維良、王鈞忠、王奠一,以及尹殿甲等許許多多榮民伯伯的善行義舉,他們發揚了人性光輝的一面,也為社會大眾樹立大愛典範。
 榮民袍澤一生戎馬,年輕時為維護國家民族生存浴血作戰,退伍後即投身經濟建設,或在社會各工作領域貢獻一己之力;包括抗戰、勘亂、防衛臺澎金馬等各項戰役,以及像十大建設等創造「臺灣奇蹟」的重大經濟建設,都可以看到榮民們的身影,他們不僅功在國家,同時也見證臺灣憲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程,也由於他們的犧牲與付出,成就了中華民國的發展,所以說他們是國家崇高的精神象徵,並不為過。
 榮民一生處於非常年代,有些人無緣成家,晚年由輔導會照顧,即使如此,但仍有許多榮民省吃儉用,為善不欲人知。有些人投入志工服務,有些人捐出畢生微薄安養金的積蓄,疼惜臺灣,關懷社會。他們的愛心廣被臺灣各個角落,甚至跨越地理界線,擴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他們愛國家、愛社會,甚至愛地球的善行,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榮民善行義舉所樹立的典範,是國家社會寶貴的資產,也不斷啟發國人人性光輝與可貴的一面。
 榮民行善最樂,不吝捐輸,愛國、愛鄉的善行義舉比比皆是。諸如九十七歲的花蓮榮家榮民謝金生,一生保家衛國,到榮家安養後,捐出畢生積蓄兩萬美元,做為榮眷子弟獎助學金,他並自掏腰包購買十萬元白米濟助全縣低收入戶家庭。九十四歲的新竹榮家榮民王奠一,入住榮家前已捐贈中視愛心專戶及榮民榮眷基金會各一百萬元,九十八年莫拉克風災時又捐贈一百萬元,今( 一○五) 年再捐贈一百萬元購置七人座榮民就醫購物用車一輛,並協助修繕復康巴士,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於訪視榮家時就讚賞他是「榮民界的陳樹菊」。而花蓮榮民洪中海捐出畢生積蓄六百萬元,濟助貧困同袍與遺孤,被美國「富士比」雜誌評選為「亞洲的行善英雄」。另外,像臺北市呂振誠伯伯除了將畢生積蓄八百二十萬元,指定捐給臺北市榮服處做為榮眷遺孤的照顧基金外,還把名下位於臺北市的三間房產全數捐給創世基金會,希望讓孤苦無依的老人及植物人受到更多更好的照護。其它像近期媒體報導的趙維良伯伯,一生省吃儉用,卻捐款三千萬給榮民榮眷基金會,以及臺中尹殿甲伯伯、臺南李希文伯伯的捐款善行,還有高齡八十八歲張計明伯伯生前從事志工時數高達五百四十個小時等等感人事蹟,不勝枚舉。
 榮民的善行義舉,體現了他們對國家、社會無私的大愛,以及對臺灣深厚的情感。他們默默的奉獻與付出,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大家除應效法與學習外,也呼籲國人支持輔導會各項工作,以善盡照顧這群長年為國家、社會犧牲、奉獻榮民的責任,並落實國家「崇功報勳」的德政。(點閱次數: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