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保衛戰69周年 力挽狂瀾 古寧頭大捷振民心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對日抗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躍居世界強國之一,然而長時間的作戰,導致國家人力、財力、物力耗竭,社會需要休養生息。但在抗戰中消極抗日、積極發展實力的中共,卻在此時發動全面叛亂,利用國人厭戰、期望和平的心理,以一面宣傳反戰、一面動兵打仗的兩面手法,導致國軍戡亂戰事屢處下風,情勢逐漸不利。
 民國三十八年初,國軍徐蚌會戰失利,長江天險失守,共軍渡江南犯。東南沿海戰事中,共軍步步進逼,國軍節節後撤,兩方在沿海廈門、金門及附近島嶼展開爭奪戰,國家命脈危如累卵。所幸經由金門保衛戰,國軍將士用命在古寧頭大捷,讓復興基地臺灣站穩腳步。是役由國軍獲得勝利,殲滅共軍約三千人、俘虜超過七千人,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國軍則付出陣亡近一千三百人、負傷近二千人的代價。
 
以臺灣為基地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已下野的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檢討過去軍事、政治、經濟失敗的總因,以復興大業,在臺北召開東南區軍事會議,與會者包括東南區陸海空三軍將領與各黨政要員。會中達成確立以臺灣為復興基地的戰略主軸,並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任命陳誠為軍政長官,湯恩伯等六人分任副長官,將臺灣、福州、廈門及沿海島嶼的政治與軍事防務做整體規劃。此舉對整建大陸撤臺軍隊與指揮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四省戰事上影響深遠。
 同年八月,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部移駐金門,始有專任戍守部隊。稍後,部分與共軍奮戰的沿海國軍,轉進金門及烈嶼。九月初,青年軍第二○一師(不包含六○三團)約五千人,由臺灣海運金門。
 
抉擇金廈之間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共軍占領漳州之後,曾規劃「金廈並取」、「先廈後金」、「先金後廈」三種作戰方案,因為輕視國軍整體戰力,最後選擇並取方案。另一方面,國軍指揮官湯恩伯與顧問團隊討論後,認為廈門約二十萬人口,且三面臨近大陸,補給不易、亦難防守,乃朝後繼新增援軍,也派駐金門加強守備方向規劃。綜觀敵我兩方的戰略布局,也為後續情勢發展種下變數。
 雖有多支部隊移駐金門,兵力仍稍有不足。為貫徹確保金門決心,十月調動原屬薛岳統轄的第十二兵團當中的第十八軍增援金門,暫歸第二十二兵團指揮;同一時間,共軍已準備對金廈周邊的大、小嶝島發起攻擊。
 
緒戰:大小嶝戰鬥
 第二十二兵團奉令防守金門之初,即指派兩團兵力駐守大、小嶝島。十月九日晚間,共軍以四個營兵力,趁退潮之際,涉水向大嶝展開突擊。雖然第十二兵團調動其第三十一團來援,但共軍攻擊凶猛,國軍傷亡增加。十日,李良榮指示守軍設法向金門轉進。
 官兵先由大嶝徒步涉水至小嶝,再搭乘木船至金門,沿途遭遇共軍截擊,三個團僅千餘官兵抵達金門,傷亡慘重。大、小嶝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打亂共軍金廈並取計畫,在共軍重新調整部署時,也讓國軍有更多備戰時間,調整戰力與防衛工事。金門保衛戰前,已完成永久、半永久及野戰工事超過百座,工兵完成地雷布設及機場整修,守備及戰車部隊也完成多次反登陸步戰協同演習。
 
廈門淪入敵手
 改變作戰方案的共軍,因船隻運量不足,決定以兩個軍的兵力先攻廈門;十月十五日晚間共軍對鼓浪嶼發動牽制攻擊,稍後分由多處搶灘猛攻廈門,十七日國軍撤守,湯恩伯指揮部及部分駐軍轉進金門。
 共軍陷廈門後志得意滿,立即指示部隊攻打金門,認為相較於廈門防衛工事完整及守軍眾多,金門工事缺乏,守軍僅陣容不齊的第二十二兵團,其餘國軍仍在轉進過程中,勢必無法阻擋其攻勢。因廈門戰役船隻損壞甚多,運輸能量有限,故共軍作戰計畫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約九千人登陸進攻。
 
共軍趁夜偷襲
 十月二十四日下午,國軍各部演習當中,一輛戰車不慎陷入壠口附近沙灘,進退不得,該戰車排依指示留駐現地,等待保養組派人修復。二十五日零時許漲潮之際,官兵見到大小嶝及廈門方向突然砲聲大作,排長立即指揮全員備戰,在彈如雨下、硝煙瀰漫間,該排將含拋錨在內的三輛戰車一字排開,向海灘深處開砲還擊,其中一發命中敵軍載運彈藥船隻,熊熊火勢直沖夜空,照亮了搶灘的共軍人海。
 雖經戰車排及海岸守備第二○一師官兵迎頭痛擊,但因敵方採用廣正面登陸戰術,仍有部分共軍趁隙,繞過守軍陣地,向內陸滲入,至二十五日拂曉,共軍攻占觀音亭山、古寧頭附近北山、南山及林厝等地,敵我陣線如同犬牙交錯,情勢陷入膠著。
 此時共軍已下令第二梯隊徵集船隻,企圖盡快渡海增援。國軍亦有增援部隊仍在登陸,部分官兵涉水勉力登岸,來不及更換濕透衣鞋,略加整頓隊伍,便急奔所屬陣地。
 
展開全面反擊
 戰況吃緊,因此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指示司令李良榮,將轄下各部隊,暫歸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統一指揮。國軍經調整部署後,二十五日兵分北、中、南三路,配合戰車部隊展開全面反擊。
 已滲入村落的共軍,占據國軍之前修建的永久工事,死守頑抗,敵我兩方逐屋爭奪,各路戰況空前。共軍盤據區域田埂、高地、防風林、墓地等地,地形錯綜複雜,國軍初期進展不利,激戰當中造成國軍第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等多名官兵陣亡。所幸國軍維持高昂士氣,並運用演習時的步戰協同技術,以戰車為前導,步兵隨之地毯式搜索掃蕩,共軍聞風棄械投降者甚多,也露出了勝利曙光。
 三路大軍竭力衝殺之際,在大、小嶝戰鬥蒙受損失的第三十一團官兵,則擔負焚毀敵船的重要任務。因木船受海水浸泡,不易快速引燃,官兵急中生智利用手邊工具,先破壞船舵、帆檣,再以手榴彈引爆。國軍火燒戰船,斷了共軍原船返航、接運援兵的企圖。另外,第二○一師官兵在古寧頭幾處孤立據點,面臨共軍凶猛攻勢,傷亡倍增,但始終屹立不搖,陣地大致完整。
 經過二十五日全天激戰,雖然國軍傷亡眾多,但已逐漸形成包圍共軍之勢。共軍各團分屬不同建制,未安排師級指揮人員,原本各自為戰,被國軍擊潰之後,殘部大多龜縮於古寧頭一帶。二十六日清晨,共軍試圖增援,由於風浪太大,實際登陸僅約十個排兵力,與古寧頭殘餘共軍會合。
 不過風浪同樣也困擾國軍,包含即將接任金門防務的第十二兵團司令胡璉、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羅卓英等人搭乘的民裕輪,雖於二十五日黃昏至料羅灣外海,但至二十六日拂曉,因風浪大仍暫泊海上,胡璉時聞砲聲,卻不知道岸上已發生戰事。
 
完成最後一擊
 古寧頭地區包含林厝、北山、南山等村落,屋舍多為花崗岩堆砌,對輕兵器射擊粗具防護力,且此地尚有少數永久工事,因此共軍六千餘人集此頑抗。二十六日拂曉,國軍在海、空軍火力掩護下,兵分二路圍攻古寧頭共軍。共軍利用堅固民房,國軍即使運用戰車協同攻擊,進展仍然有限,戰況又復膠著。
 二十六日晨,胡璉以登陸艦接駁上岸,在指揮所用電話詢問前線戰況,高魁元回覆指目前戰事仍激烈進行。胡璉聞訊,隨即搭車赴前線,與軍、師長研議部署,並以電話與前線各團長通話,甚至運用戰車通信網,為車內官兵打氣,前線士氣復振。頑抗共軍原已死傷無數,再經國軍反覆衝殺,知道大勢已去,欲趁夜分批突圍,但在國軍堅守下未果。國軍二十七日拂曉前將古寧頭最後共軍據點攻克,二十八日再將各處隱匿殘敵千餘人殲滅,金門保衛戰宣告結束。
 
海空聯手支援
 福州、廈門相繼失陷後,海軍將廈門巡防處移駐金門,並將各式艦艇,布防於金廈之間海面;同時掩護第十二兵團由汕頭海運金門及舟山。十月二十五日戰事發生,中榮艦等艦艇清晨駛往古寧頭以西海面加入戰鬥,以艦砲打擊灘頭共軍,掃射海面敵船,阻止共軍增援;並於戰後載運大量傷患送臺灣就醫。
 空軍則在二十五日天亮後,由臺灣各基地起飛,支援金門戰事;此外由空軍警衛部隊改編的陸軍第四十五師,雖未直接參與地面作戰,但以專屬對空電臺,與空軍作戰指揮部保持聯繫及申請派機支援。空軍除對廈門外海實施炸射,擊沉木殼船約百艘,阻絕共軍支援動力,亦攻擊對岸砲兵陣地,摧毀其支援火力;夜間則空投照明彈,讓敵方行動無所遁形。總計出動各型戰機超過兩百架次。
 
國軍戰果輝煌
 是役國軍大捷,共軍陣亡約三千人、超過七千人被俘。被俘共軍一部分,包含原為國軍者,就地補入金門駐軍;其餘送往臺灣,在完成感化教育後,依其意願補入國軍。傷殘或不願留在臺灣者,於民國三十九年分批釋返大陸。
 國軍陣亡近一千三百人、負傷近二千人,主要為第二○一師及第十二兵團轄下各師。戰前國軍實力參差不齊,基層幹部、槍械、彈藥甚至軍服缺乏,但戰鬥精神始終不衰,終能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憑藉置死地而後生的無比勇氣,全力鞏固金門防線,也是使後方復興基地轉危為安的關鍵,奠定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點閱次數: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