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

筆者:本刊編輯部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編按】今年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又適逢臺灣光復六十六週年,有感於昔日先烈先賢堅苦卓絕對日抗戰,終使臺灣重回中華民國懷抱,本刊特彙編相關史實表達崇高敬意。

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勝利,臺灣、澎湖重回祖國懷抱。
回顧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被迫割讓日本,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數次來臺,積極奔走。革命先烈陳少白即奉派來臺成立興中會分會,聯結反清革命和抗日復臺力量,傳播革命火種。
臺灣被滿清割讓給日本後,臺灣同胞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日行動,前仆後繼。武昌起義後,臺灣志士抗日浪潮,更是受到鼓舞。
在武裝抗日行動方面,從唐景嵩、丘逢甲和劉永福領導自救行動,民國元年羅福星領導抗日起義,民國四年「噍吧哖」(西來庵)事件,以至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的最後一次「霧社」抗暴——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霧社分支賽德克族,由大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抗暴行動。
在非武裝的抗日行動方面,期望從議會爭取自治和民主,並推動社會、政治和文化運動,如民國九年留日學生林獻堂和蔡惠如成立「新民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十年起,蔣渭水醫師接續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工友總聯盟」和「臺灣民報」,喚起臺灣民主意識,並呼應國父的「護法」運動。
臺灣同胞武裝和非武裝抗日,儘管都告失敗或遭壓制,但抗日種子不滅。
民國十六年,先總統蔣公領導北伐統一時,臺灣同胞已知悉蔣公追隨國父革命的建國理想,《臺灣民報》不時以極大篇幅轉載或介紹蔣公言論,直接、間接地啟發臺灣同胞的光復理念。
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蔣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團結抗戰並宣示收復臺灣決心。三十二年底,中美英三國領袖在開羅舉行會議,並發表開羅宣言,日本須將佔領的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
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被割據半世紀的臺灣,乃重回祖國懷抱。
三十五年,政府訂定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紀念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當年大陸與臺灣同胞共同努力,終於達到光復臺灣的心願,這段歷史,彌足珍貴。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這是《臺灣光復紀念歌》第一段歌詞,全曲寫於光復第二年,由陳波先生作詞,陳泗治先生作曲,優美曲調和愛國愛鄉的內涵,深深打動臺灣人心,也充分表達當年臺灣光復時,全民歡欣鼓舞的景況,這首歌曾經編入國民小學音樂教本及國語課本,至今仍然存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馬英九總統在九十九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六十五週年特展專輯》作序道:「沒有抗戰勝利,臺灣就無法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也不能重回中華民國版圖,也就沒有臺灣光復。」
臺灣光復六十六年,在政府領導和全民努力下,經濟更富裕,政治更民主,社會更開放,希望在下一個百年,全民持續奮鬥打拚,讓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成為一個更加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
 (參考資料:國防部史編室、臺灣省政府網站)
(點閱次數: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