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義士投奔自由 浴火重生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編按】今年為一二三自由日五十八週年,回想民國四十三年一萬四千餘位反共義士自韓國投奔自由,引起國際間高度重視,本刊特彙編相關文章,向當年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獻上崇高敬意。
 
【作者速寫】湯寅山先生,民國四十三年間納入接收韓戰戰俘任務編組成員,於同年一月將反共義士接來臺灣,並拍攝多張照片,為這段史蹟作見證。
 
一、史無前例之任務編組
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北韓擬仿傚中共,併吞朝鮮半島,美國見情勢不利,出兵助韓止戰,中共則發起「抗美援朝」。雖然聯軍「火海戰術」消耗不少共軍的「人海」,但美國不想擴大戰事,韓戰呈膠著狀態,經雙方協議,於四十二年簽署停戰協定。四十三年,先總統蔣公責令國防部成立臨時任務編組,準備前往韓國進行戰俘交換。
二、搭機赴韓 迎接義士
民國四十三年一月十九日,四十多位任務編組成員,在政工幹校接受短期任務講習後,由臺北松山機場搭機飛往韓國漢城金浦機場,再轉乘專車逕赴仁川港聯軍總部,一月二十二日與聯軍代表美軍軍官,至現場之點交簽收帳篷實地演練。
正式交換戰俘作業日—一月二十三日,戰俘從板門店出發,他們須先進入第一個帳篷,隨即面向兩個出口,一個指向「臺灣」,一個指向「中國大陸」,戰俘可任擇其一,而後進入第二、三個帳篷的「消毒、洗滌、換裝和進餐等程序」,決定來臺灣的義士,列隊進入編號一到十號的帳篷,每一帳篷均派有一位負責點交的聯軍軍官代表和一位代表臺灣負責簽收的軍官;點交軍官從聯軍手中接過名冊,以中文點名並核對人數,正確無誤後完成簽收作業,全數義士一四、七一五人,除傷病的九十六人,由醫務人員護送,先行搭機來臺,其餘義士搭乘美海軍大型登陸艦,於當日啟航,一月二十七日安抵基隆港。
三、「火海」與「人海」
與筆者在同一帳篷的聯軍代表「瓊斯」(Jones),是行伍出身且身經百戰的陸戰隊少尉排長,空檔間與筆者交談甚歡。他描述在韓戰中,聯軍(多係美軍)以「火力」優勢,壓制共軍「人海」戰術,譬如美軍擬攻下一座山頭,必先派空軍戰機投彈轟炸,並實施砲擊和機槍掃射,砲兵將山頭炸得光禿禿,每片土地被轟炸過二、三次,幾乎寸草不生、無生命跡象。每當與義士談到當年戰況,皆不寒而慄。
共軍實施城堡攻略戰時,採「人海戰術」,以婦幼、老殘打頭陣,數人頂著方桌,圍以厚被或毯子,以大紅旗前導,不顧槍林彈雨向前挺進,否則共軍機槍在後,必死無疑。瓊斯說,美軍基於人道,實不忍開槍,但無所選擇。共軍戰術,是婦孺打頭陣,其次民兵或投共的國軍,最後才是共軍正規部隊。
幸而聯軍改弦易轍,在臺灣招收大批精通中、英文的青年幹部,經過訓練,派往前線喊話,以中文高喊「保證不殺」,引來上萬前國軍官兵棄械投降,這就是一萬四千多位義士毅然奔向祖國、重獲自由的緣由。
四、選擇來臺 安享天年
民國三十九年一月九日,我們二十二位同學,在英國受過近四年的海軍術科課程,加上三個月航空母艦實習,即將完成訓練。次日八時,艦長召集訓話:「今晨我艦已安抵香港,你們受訓課程也全部結東,而我大英帝國已於一月六日詔告天下,本國政府已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但各位皆由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四六年派赴英國學習的海軍⋯,擬予你們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去臺灣抑或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可自由任擇其一,但不可停留香港。給你們五分鐘時間考慮⋯」結果有十人選擇臺灣,十二人選擇大陸。
六十八年,筆者以美國公民身分赴大陸省親,順道探訪舊日留英同學,僅晤面三人;其中一位因六十七年與英國女孩瑪格麗特(Margaret)成婚,在紅衛兵時代被抓,被打得皮破血流,下放農村勞改八年,其他同學下場,亦可想見;還有在板門店回大陸的戰俘們,聽說多被槍斃或打入黑牢,下場淒慘。
回顧在臺十位同學,除兩位病故,三位旅居美國,一位移居巴西,一位官拜海軍少將,為潛艇專家,一位入外交界,兩位是工程師,皆事業有成,兒孫滿堂,安享天年,兩地相較,有天壤之別。
五、臺北榮家會老友
民國九十年七月三日,我因護送孫女惠蘭進淡江大學夏令營學習中文,之後蒙輔導會第七處宋海笙處長,專程將我送至位於三峽的臺北榮家,會見當年在仁川義士營的老友,他們皆在榮家的悉心照顧下,頤養天年,頗感欣慰。
六、結語
民國七十七年七月,筆者曾在《傳記文學》發表「決定命運的五分鐘」,文尾寫道:「一念之差境況各異⋯仰天長嘆,夫復何言!」回首義士們當年在帳篷理選擇來臺,應是其人生中最明智的抉擇。
(點閱次數: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