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老父手中線

筆者:王景新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作者速寫】王景新先生,榮民子弟,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今年七月自海軍服完兵役退伍,從事報刊新聞工作。 要不是老父親口道來,委實難以想像,他年少時期居然做過幾年「女紅」。 民國三十五年,時年十五歲的父親王瑞林先生,辭別了即墨縣王家莊的父母兄姊,隻身乘著騾子車,晃了三天三夜,來到三百華里外的青島市花陽路八號──專門產製軍服的「青島被服廠」。老父在童幼時,就愛跟著街坊鄰居學些簡單針線活,盼能在此「攢點錢也習個技術」。 「青島被服廠」由日本人出資興建,兩座廠房,佔地約兩萬坪,員工一千二百餘人,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老父說,青島被服廠十分「高科技」地採用了電動縫紉機,還有「電動鎖眼機」,是給襯衫扣子打洞的器材。設備俱全,加上完善的職工訓練制度,生產品質優良的軍服。 一向用手工縫補衣物的老父,幸運地獲得高家莊的牛宗昌師傅悉心教導,逐漸也能熟稔地以「高科技」的機器縫製出同一規格的軍裝。 父親憶述,軍服不只是給男生穿的,還有女兵的服裝,則是由他們手工製作。 國民政府遷臺時,「青島被服廠」除了建物,能搬來的,都與員工一起搭船渡海而來;但被服廠規模實在太大,三十七年十月搬遷後,隔年二月又搬了一回,才大功告成。 「青島被服廠」遷臺後,在高雄小港借用一棟國有樓房重起爐灶,名稱入境隨俗,改成了「小港被服廠」。老父表示,工廠管理員、科長和員工同仁在臺灣重逢,歡喜寒暄,天南地北聊著故鄉事,彷彿與親人團聚。同鄉劉可法叔叔是老父至交,他在二十五歲結婚時,老父特別買布訂製西裝,花去三分之一月餉,還包了大紅包,只為留給好友美滿回憶。 幾年前,劉叔叔臥病,無法對話。老父感嘆︰「又少了個可以講話的老鄉!」 或許是經歷物資貧乏的年代,使得老父懂得實踐節儉美德,家人脫線的鈕扣,泰半都由父親「縫」復如新;日常在家,不論西裝、一般衣褲的扣子,或接縫脫線,老父必動手縫縫補補,包括母親的、兄長的、我的,皆不假他人之手。 去年夏天,老父偕母親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穿著學士服,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謝詞時,一面感謝師長教誨,一面提醒同學切莫忘了父母深似海的恩情。 站在台上,有一刻我恍惚穿越了時空,再見當年老父手執針線,慎重其事地縫補我貪玩磨破的童裝。 如今那個貪玩小男孩,大學畢業又服完兵役;而老父手中線,仍然不停歇地在縫縫補補。 (點閱次數: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