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自編電腦漢字輸入法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作者速寫】徐善發先生,民國三十五年自北洋大學畢業,考進空軍,服役十年退伍,轉任教職。五十四年考取乙等特考,譯著有《電工機械》等。
 
年輕時初學電腦,記憶體只有兩千位元,用的是組合語言,容量「六十四K」就能打出中文字,是現代年輕人無法想像的老古董。
退休後,無拘無朿、輕鬆自在地過了一段時日,又懷念起規律的上班生活,想做點事填補空閒。何況「活到老,學到老」,老了時間多,找份興趣的事做,生活較充實,有益身心健康。
一次去美東旅遊,順便到波士頓探望兒子,因逢我八十歲生日,兒子買了蛋糕,一家人溫馨歡慶。那些日子,看到兒媳在電腦上寫畢業論文,便想動手試試;可是久未接觸電腦,居然無從下手,想不到電腦發展神速,容量要以「億」為計算單位,功能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我簡直完全脫節了!
兒子空出一臺「舊」電腦讓我使用,我依兒孫指引,一點一滴,從頭學習;但上網找資料、寫電郵,又碰到大難題,就是「漢字輸入」。
我早年生長在窮鄉僻壤,念的農村初級小學,只有一位身兼校長和工友的老師,教一至四年級學生,卻沒教注音,後來也沒再學,一旦要用注音符號入門,找個字得靠字典輔助,又要從諸多同音字挑選所需的字,深感不便!便想改學其他輸入法試試,但一看到那些要背的「字根」,拆解取碼便是一大難關!
為解決這些苦惱,兒女替我買了一套電子筆手寫輸入設備,可惜自己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手不聽使喚,寫字歪斜,電腦辨識不了,寫慢了,它也不配合。
九十二年,我罹患腸癌,到高雄榮總進行手術,中途因血管脆化無法接合,流血兩小時,幸遇心臟科主任搶救和全體醫護人員照護,撿回一命。住院期間,大女兒和二女兒,日夜輪流貼身照護,深感有好兒女的幸福。
一個月後出院,身體衰弱需人扶持,只能在家中休養;日復一日,無以排遣,念茲在茲,想的全是如何改善「輸入法」,以適合像我無法使用各類輸入法,又不便用手寫版的人使用,讓學電腦的人多一種選擇。
首先,我考量編碼數目容納範圍,以常用和次常用的字數估算,至少一萬個以上;採用二進位,從O到F的十六個數字來編碼,似乎夠用,乃決定試試。
從字典檢字索引的注音字,一個個對著鍵盤搜索,用右手單指按鍵,完成輸入,建立起中文字庫檔案,花了幾個月時間。
從建立的字庫中,再列表以部首分類,轉存成另一檔案,選出字數最多的前十六個部首,作為基本碼,搭配其他字形,定出字碼(根),用來編碼。原以為用英文字母O至F的號碼就夠用,實際上能配合的號碼十分之一都不到;因為用十六個字碼來編,既無法分散,也避不開過多的重碼字,這是一次失敗的經驗。
如此過了兩、三年時間,迄無成就,儘管一般人認為坊間輸入法已有多種,但考慮自身能力、興趣,仍然持續摸索。
靠著兒子指引,學到簡單的電腦操作方式;他又建議我放棄數字,採用全英文字母來做,而且在鍵盤打英文字速度快,普遍且易適應。
我在原有基礎上,分析字形結構,重編字碼,改善解碼方法,改用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作字碼,擴大範圍,正體與簡體字相容,同時採用傳統筆畫,作字碼前後次序,期能在傳承中華文化的立場上,使更多的人認識和使用。因每個漢字都很獨特,取碼時保留筆畫完整,以首筆作為首碼,底下的筆畫為尾碼,中間兩碼採浮動方式,解決取碼的困擾。
編輯字碼,經過漫長十年時間,不斷的實驗改進,每更改一個字碼、改變一次解碼的方法,都牽動兩萬一千字的編碼表,得花上數個月時間,一字一字逐一更改,好不容易才獲得現在成果,承蒙大女婿黃永武博士代定名為「徐氏字形輸入法」,並由兒子把編碼轉換成文字,和其他輸入法並列在電腦上,供人選用。
我用自己編成的電腦漢字輸入法,撰寫成這篇文稿,測試結果不錯;但因年逾九十,時間與思考力都有侷限,仍恐有所疏漏,尚祈有興趣的人士多予指點或參與,以臻周全,俾能服務更多有需要的電腦同好。   
(點閱次數: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