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榮總.陽明大學—

專欄:榮院翦影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肺腺癌分類法 有效提升存活率

(臺北訊)由臺北榮總與國立陽明大學組成的榮陽肺癌研究團隊,日前發現新的肺腺癌病理分類法,可預測肺腺癌病患術後之復發及死亡率,以便給予更密切的追蹤,或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輔助治療。
臺北榮總胸腔外科許文虎教授表示,肺癌在臺灣發生率排名第三,卻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早期發現並接受手術切除,是治癒肺癌之最佳方法,然而,即使是早期肺癌,術後仍有約二至三成的病患產生腫瘤復發,導致死亡。許多病患在追蹤過程中被告知腫瘤復發,常感震驚和困惑。因此,找出哪些因子可以預測肺癌術後的復發或死亡率,是臨床醫師重要的課題。 
新的肺腺癌病理分類法,是由國際肺癌研究協會、美國胸腔學會及歐洲呼吸學會在二〇一一年所共同提出,該分類法將侵襲性肺腺癌分為伏壁型、腺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及實體型等為主的五大類肺腺癌。
榮陽肺癌研究團隊,以五七三位因肺腺癌在北榮接受手術切除的病患,進行分析研究。每位病患的腫瘤標本皆根據新分類法判讀,區分是以哪一型為主的肺腺癌,再進一步根據病患術後復發或死亡的臨床資料,做比對分析。
研究發現,以微乳頭型及實體型為主的肺腺癌病患,術後有近一半的病患發生腫瘤復發,比例顯著高於以其他三型為主的病患。值得注意的是,微乳頭型和實體型為主的病患復發時,有顯著較高的可能性,已經轉移到胸部之外的其他器官,惡性度很高。微乳頭型和實體型為主的病患存活率,也比其他三型為主的病患顯著較差。就此課題而言,是目前亞洲國家中最大型且最詳盡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腫瘤學權威期刊《臨床腫瘤學雜誌》。
此項研究在臨床上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對肺腺癌病患及臨床醫師而言,知道腫瘤是以哪一型為主,可幫助評估術後復發及死亡之危險性。以微乳頭型和實體型為主之肺腺癌,即使是早期病患,在術後仍需要給予更密切的追蹤,或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接受輔助治療。
本項研究成員包括:臺北榮總胸腔外科許文虎教授、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洪榮志主治醫師,以及病理檢驗部分子病理科主任暨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周德盈所長等。
(點閱次數: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