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切片風險 北榮、臺大攜手 診斷攝護腺癌新突破
【本刊訊】攝護腺癌是男性第五大癌症,醫界長年都以抽血驗PSA(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做為切片依據,取得切片過程中可能有感染發燒、出血、尿不出來等併發症風險,但切片結果卻有七成顯示是良性;最近臺北榮總、臺大醫院、北榮員山分院聯手進行臨床試驗,證實抽血檢驗PHI(前列腺健康指數)可以更精準抓出癌症,精準度遠勝於傳統PSA,減少不必要切片風險。
這項國內第一個針對PHI 所做的臨床研究實驗已進行一年,由臺大醫院教授黃昭淵擔任計畫主持人,與北榮泌尿部主任林登龍、北榮員山分院院長孫卓卿、泌尿科主任蔣智宏聯手研究。蔣智宏表示,這是臺灣第一手前瞻性研究,也是精準診斷醫療的大突破,將造福全臺男性,這項臨床研究將再持續進行一年,收集更多病例。
蔣智宏說,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造成很多男性困擾,傳統診癌是抽血驗PSA,指數大於四以上就進行攝護腺切片,但檢驗結果發現近七成病人是良性,等同病人被「白白切片」,而且切片是經由肛門、直腸的侵入性作為,嚴重時恐引發敗血症風險,不是很理想的癌症診斷。
這一年來,三院的研究團隊收集六三八名PSA 指數大於四、且進行切片的病人,只有二○一人是癌症,並請患者在PSA 抽血時,再多抽三CC 血液,一併檢驗PHI 指數;兩者對比發現,採用PHI 檢驗可減少不必要的切片,將來PHI 勢必會取代PSA,PHI指數三十二以上才需切片,成為更精準偵測攝護腺癌的一大利器。
北榮員山分院表示,目前尚未開放PHI 檢驗,最近會建議衛生福利部由民眾採取自費檢測,費用可能為二至三千元。
(點閱次數: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