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陳轉進作戰64周年 難忘苦樂與共 後裔傳承歷史文化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一江山戰役之後,國軍已漸喪失上、下大陳島與周邊的制空、制海權,為此,先總統蔣公特就大陳未來防禦問題召開會議,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應邀參加,並轉達美國政府對大陳撤守的建議,美軍願提供海、空軍掩護,協助大陳軍民撤離。
 為避免苦守孤島、與島同殉的憾事再發生,政府同意美方建議。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在取得蔣公同意後,與蔡斯完成初步協議,向美方提出第七艦隊加速駛往大陳海域、中美雙方共同策定大陳撤退計畫等要求。
 一月二十三日,時令是農曆除夕,在家家戶戶歡慶過年氛圍當中,國防部為求時效,仍命令大陳防衛司令部、陸軍、海軍及聯勤總司令部等單位,立即展開大陳轉進作戰策畫。同日,美軍第七艦隊司令等高級幹部也抵達臺北,與我方人員商議作戰協定。
 由於事涉上下大陳與周邊的島嶼,範圍較廣,所以依據撤運對象與地區的不同,又將計畫區分為金剛A、B、C計畫及飛龍計畫,以資區別。由於大陳轉進作戰屬於機密,相關參與人員都用「金剛計畫」稱呼。此事也是中美海軍第一次的重大合作案,為我國軍事史開啟新頁。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也在俞大維陪同下,親自前往大陳,當面指示駐軍高層幹部貫徹計畫。
 我方艦隊於二月六日晚間,從基隆港出發,八日早上到達大陳,當時美軍第七艦隊各船艦已經抵達指定位置,各型船艦約三十餘艘;雙方部隊也已開始在大陳附近海域,實施全面掃雷及警戒。
 二月八日,大陳居民撤運開始,因為周邊海域風平浪靜,中美雙方協商後,決定調整計畫並加快運輸速度。九日開始,氣候轉為雲霧交加,導致道路泥濘,載運軍品車輛在行駛難度倍增之下,陸續損壞。
 我第四十六師緊急動員,以人力搬運物資,至十一日午終於大致放置妥當,所遺留彈藥,則澈底破壞,以免資敵;十三日近午時分,殿後部隊登艦。經國先生也是最後一批撤退人員,率部在大操場主持最後升旗典禮,再親自降下大陳最後一面國旗,全體靜肅,不少人注視國旗,眼眶泛著淚水。
 二月九日至十四日,大陳義胞及國軍官兵,先後抵達基隆港。此次轉進作戰共使用中、美各型運輸船艦三十餘艘,載運大陳義胞一萬餘人,以及大陳防衛司令部、第四十六師、反共救國軍等部隊及軍眷。周邊的南麂島則於二十五日由國軍獨立執行飛龍計畫完成撤離。大陳轉進作戰的成功,有賴於我國與美國之間的互相信任與誠心合作,因而圓滿完成。
 第四十六師來臺後,進駐嘉義改編;反共救國軍抵達澎湖漁翁島整訓改編,成為第一線尖兵。政府將大陳義胞安置於宜蘭、花蓮、臺東、高雄、屏東等地,引導義胞從事教育、農漁、畜牧及手工業等;四十四年九月起,各地開始興建「大陳新村」,原以為只是短暫避難的大陳義胞,也將臺灣當成了新故鄉。
 花蓮大陳一村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梁太然表示,家中長輩常談及大陳轉進作戰時,共軍戰機轟炸的情形,某次家人已躲進防空壕,唯獨媽媽抱著才八個月大的他,剛從家中跑出,這時一枚炸彈就落在母子倆眼前,一陣巨響,頓時塵土飛揚;壕內的家人焦急萬分,等到塵埃落定,確定兩人均安,才鬆了一口氣。
 另在大陳島登船時,梁太然同是大陳義胞的岳父與其弟因人多走散,但整隊時間已到,只能抱著擔憂的心先行登船,還好到達基隆港後重逢。類似苦樂交雜的人生故事,在大陳義胞的家族記憶中比比皆是。
 梁太然說,老一輩的大陳居民因時間凋零,年輕者又多移居村外打拚,或是為閩南文化所融合,傳承大陳歷史與文化是大陳後裔必須負起的使命,為此他捐出許多上一代的生活用品及蒐集史料,成立「大陳故事館」並回家鄉尋根。村裡也仍保有討海維生的大陳人供奉海上守護神阮弼真君的廟宇,每逢阮弼真君誕辰,散居各地的大陳子民都會回村子同慶,展現對家鄉文化的凝聚力。(文/陳巍杉整理,相關文章請見六版)
 
(點閱次數: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