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兵學校艱困中復校
憲兵學校於民國二十五年在南京成立,是培養憲兵幹部的搖籃,抗戰期間隨戰事曾播遷至湖南、四川等地,後因戡亂戰爭而一度停辦,民國四十二年在臺復校,我是復校後第一屆學兵班學生。
憲兵學校原校址是在淡水河畔的三重埔,靠近臺北橋的一塊荒蕪沙丘上,當時僅由工兵將校地略為整平,搭建十數棟簡易木造寢室和教室,學校就開始招生了。校舍僅可勉強遮蔽風雨而已,其餘如道路、操場、教練場等,全靠在校師生利用課餘時間及犧牲休假,以圓鍬、十字鎬,胼手胝足開闢而成,一面上課、一面作工,歷時數月,待學校略具規模後才舉行復校典禮。
早年憲兵培育之體制與一般軍種並不相同,憲兵必須經過完整的士兵、士官訓練之後才能成為軍官,所以當時憲學校有學兵班、士官班、特業班、學生班、初級班、高級班等班別,憲兵高級軍官皆須逐一完成所有的訓練才能晉升。
復校典禮在大雨滂沱的操場進行,由時任參謀總長周至柔上將親臨主持,他勉勵師生風雨生信心,並明確指示應增強海、空軍相關課程,培養憲兵具備各軍種的智能,真正成為三軍表率。而露天聽訓的官兵,盡皆淋成落湯雞,且地面溼滑,一身武器裝備全是泥巴,但官兵仍士氣昂揚。
當時物質條件奇差,學校洗滌用水全賴手壓泵浦供應,僧多粥少緩不濟急,每晚操課完畢,多由幹部帶隊就近到淡水河邊去清潔滿身的汗污,學員們都安之若素。
教育內容則概分學科、術科兩大類;又有通識(如法律課程)及專業(如刑案偵查)之別,老師、教官都是一時之選,猶憶國際法是由于能模教授(巴黎大學法學博士)擔任,從日內瓦公約講起,口若懸河,從不看稿,當時聯合國已在討論排我納匪案,于教授感慨地說:「國際無道義,唯自立自強。」搏擊教官潘文斗曾榮獲在上海舉辦的全國運動會摔角冠軍,上課時親自示範摔角、擒拿、刺槍、奪刀等動作要領,名師教導,讓學生獲益匪淺。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轉眼業已度過六十多個寒暑,老成多凋謝,往事化雲煙,謹以拙筆追念前賢以勵來者。
【作者速寫】高雙印,憲兵學校在臺復校首屆學兵班結訓,陸軍官校專修班十一畢。憲兵服務十二年,後轉任軍訓教官,七十八年上校退伍。
(點閱次數: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