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大坵百餘年烏坵燈塔浴火重生
烏坵燈塔在中國滄桑的近代史上,應有著一頁的地位。而烏坵在我二十二年的軍旅生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烏坵燈塔始建於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由英籍工程師韓德森設計建造,塔高十九‧五公尺,於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點燈運作。
抗戰期間日軍占領了烏坵島,燈塔也成為日軍的軍事設施,是盟軍要摧毀的軍事目標,故被美國軍機轟炸而受損,修復後,民國三十八年燈塔又被共軍砲擊毀損,並由國軍自行克難修復,修復後塔高十七‧三公尺,外觀為黑色,帶有一絲神祕詭譎的氛圍。民國四十年,由於兩岸對峙之軍事考量,烏坵燈塔停止發光。
烏坵原屬於福建省莆田縣所轄,民國四十三年設立烏坵鄉公所,改由福建省金門縣代管。烏坵守備區是最接近前線的地區,又被稱為離島中的離島,部隊全天都處在神經緊繃的狀態。民國九十二年七月至九十三年七月,我調往烏坵擔任少校組長,在烏坵服役時,一線的衛兵槍內的子彈是一定上膛的,如遇可疑或口令不對就立即擊發,隨時準備對付突發狀況。
駐守烏坵的部隊是以陸戰隊官兵為主幹,其他配屬部隊不排衛哨,戰士們平時的休閒娛樂也就是上網看看電影,或是打打桌球或撞球。烏坵人口外流嚴重,店家只有不到五家,島上日用品全依賴福利社供應。
「紫菜、龍蝦、黃魚」是烏坵三寶,事實上,最重要的一寶應是「淡水」!烏坵這個花崗岩小島,取得淡水非常不易,雖然島上建有海水淡化系統,但是,淡水仍然是非常珍貴的資源,當時指揮官非常重視節水,想痛痛快快洗個澡都是奢求。烏坵也是沒有醫療設備的前線,因此戰士們在擦槍或操槍時都得非常小心。島上的永樂公墓,紀錄並紀念著島上的先民與英雄們,有客死異鄉的戰地護士,還有已靜臥在此百年以上的挪威籍守護燈塔人賈克伯。海軍上將黎玉璽在燈塔大門上題字「忠義門」。
烏坵有著極為特殊的峽灣地形,受限於碼頭水深不足,大型船舶無法靠岸,運補作業需以小艇接駁靠岸或登船。秋冬之際,東北季風在海面上掀起八、九級巨浪,運補的接駁小船被海浪上下左右飛拋, 不論是長官視察或官兵休假,所有人員倒的倒、吐的吐,個個狼狽不堪,幾乎無一倖免。
我在烏坵服役時,矗立在大坵島上的烏坵燈塔是不發光的。而民國一○六年七月,烏坵燈塔重新燃燈,強烈光束照在臺灣海峽上,引導航行船隻的方向並保障航行的安全,但我卻沒有親眼得見登塔重放光明,希望有機會能再登臨烏坵,再看一看島上的一草一木,更要看一看烏坵燈塔展放光芒的美麗景象!
【作者速寫】沈承堯,陸軍軍官學校情報專科七十九年班、醒吾科技大學管理科學碩士、陸軍少校退役、現任苗栗縣榮欣志工協會總幹事。
(點閱次數: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