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祖父半生戎馬 安享晚年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弱冠之年的我,由媒體得知不少榮民爺爺的故事,我的祖父也是隨國軍到臺灣的榮民弟兄,曾聽祖父訴說當年遠渡重洋、跨海來臺的往事,迄今他已高齡九十一歲。今日微風徐徐,我仰望窗外,信手拈來紙筆,輕述他的過往。
  祖父周炳榮,祖籍廣西,當年爆發國共內戰,十歲的祖父不知哪來的勇氣,拿走家中的幾個大洋,不告而別,隨部隊從戎,在洛陽接受軍事訓練,瘦小身軀也得揹起槍桿,身懷手榴彈,終日飢腸轆轆,跟著部隊激戰於山嶺中,之後徒步顛簸,到了越南,雖然躲過不長眼的子彈,離家鄉卻越來越遠,殊不知這一離家就是半輩子。
  部隊到了越南富國島,日子艱困,宛如孤雛,含悲受辱(苦與痛盡在不言中),歷經美法談判周旋,乃在民國四十二年,由黃杰將軍率領,部隊搭著艦艇返回臺灣。
  到了臺灣,踏上了這婆裟之島,須適應此地環境、融入民情文化,並克服語言的隔閡。但早已經歷彈如雨下、生離死別,再苦的生活都已經不苦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袍們,只求溫飽安穩。少小離家、孤身來臺的惆悵日子裡,僅能噙著淚水思鄉,想著遠方的父母是否安好。
  時值臺灣社會充斥本省女兒不能嫁老兵的思維,原因是他們來自外省又貧窮;祖父處於該氛圍中,從無結婚念頭。直到四十歲那年,經由袍澤牽線,認識良善勤勞的祖母,那年她才十八歲,但準岳父要收聘金才同意這門親事,祖父傾出微薄積蓄,又向袍澤借貸,才終結了光棍生涯。而祖父許多袍澤為了後繼有人,娶了病弱婦女為妻,平日除了肩負國家重任,尚需照料妻小,忠孝兩全的悲壯之情,令人動容。
  婚後的祖父母育有三名子女,祖父長年在外地服役、祖母則身兼數職,打零工維繫家計。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大陸探親,祖父思鄉之情益發濃烈,他憑著記憶拼湊出片段地址,寄信回家鄉,約莫三個月後,祖父盼到了鄉音,謂云家鄉父母已逝,胞姊和胞弟仍健在;祖父悲喜交集,如願回鄉,偕祖母來到曾祖父母墳前,不禁激動跪地、淚水縱橫,無法言語,未料當年一別,再回鄉已是四十七年後。
  開放探親,開啟了兩岸交流之門,造福近四十萬老兵爺爺,他們有的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參與各農場、中橫、蘇花公路、花東縱谷的開荒闢地;有的傳承故鄉的好手藝,讓臺灣人民吃到最美味的麵食。他們對臺灣這片土地及人民,有其不可抹滅的貢獻與文化價值,讓我們真摯向他們獻上最敬禮,「謝謝您!」這些榮民弟兄艱困跨海來臺的故事,終將流芳百世,為這悲壯的大時代留下註腳。
  【作者速寫】曾璥瑭,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二年級學生。
 
(點閱次數: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