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采風輕旅行
文/劉俊輝 圖/劉俊輝、本刊編輯部
自古以來,客家族群為了躲避戰禍遷徙到南方,顛沛流離中,因為凡事都得靠自己,因此特別團結;又因為物資取得不易,變得克勤克儉。根據政府資料統計,全臺灣有將近二成民眾屬於客家族群。建議在各方呼籲保存客家文化聲中,到客家族群匯聚的城鎮,來一趟感受客家之美的輕鬆小旅行。
客家重鎮中壢 瀟灑走一回
六都之一的桃園市,是臺灣客家人最多的城市,主要分布於中壢、平鎮、龍潭、楊梅、新屋、觀音、大園和大溪等區,且因區域屬性不同,而有都會客、山客、海客等區別,各有不同的人文景觀。
人口高達四十多萬的中壢區,是北臺灣的大城,早年的客家建築雖大多被現代高樓大廈取代,但客家話仍在街頭巷尾通行;客家米食、粄條、客家餐館等,也很容易在街頭找到蹤跡。中壢仁海宮主祀的媽祖,又被暱稱為中壢媽。原本在清道光六年建宮時搭建觀音亭,兩年後才從北港朝天宮分香請來媽祖。廟旁的聖蹟亭,更是見證客家族群敬字惜文、耕讀傳家的歷史遺跡。
從中壢火車站走出來,對面的中平商圈常有往來通勤的學生或上班族到訪,甚至有「桃園西門町」的別稱。全長近七百公尺的行人徒步區,大部分展售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商品和服飾,一旁巷弄可看到沒有華麗招牌的口碑老店。
位於商圈外圍的中平路故事館,興建於民國十九年,原是日式雙併公務員宿舍,臺灣光復後住進王姓和廖姓兩戶人家,屋瓦、窗櫺、拉門等建材仍有濃厚的日式風味,如今復舊對外展示,成為讓人充分感受溫度的屋宅。
而近期新興的中壢景點,莫不繞著高鐵桃園站附近的廣大腹地——舊稱青埔的區域,此地其實也和客家族群移墾息息相關。如今新的流行發展來了,像是日本橫濱的「Xpark」水族館,或是去年才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這是臺灣第一座官方經營的書藝主題館,都是遊客來到中壢時,不妨順遊的旅遊景點。
苗栗客家圓樓 日景夜景都超美
大多數人想到苗栗,第一印象大概是這裡客家人多,和新竹縣同樣為臺灣客家大縣,客家人占的比例約為全縣人口三分之二上下。明末清初,漢人入墾苗栗,如今客家人居多的原因則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清朝施琅對大陸地區客家人實施海禁,因此客家人入臺晚於閩南人,沿海平原易墾一帶早由閩南人取得,客家人只能入山尋求其他機會;而另一種說法是「原鄉經驗」,由於客家原鄉為山鄉,並在山地過著農耕生活,因此平原雖是理想的農耕區域,但類似原鄉的山區地理環境,對先民可能更有吸引力。
苗栗的客家文化軌跡俯拾即是,在高鐵苗栗站外的客家圓樓,是近期吸引遊客目光的客家景點,圓樓建築形式仿福建土樓,具有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外敵的精神象徵,極具客家文化的底蘊。圓樓的美,尤其在夜晚打上燈光之後,圓樓和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更讓人直呼是夢幻美景。
苗栗著名的觀光景點,首推三義的勝興車站,也是西部縱貫鐵路海拔最高的車站,過去屬於舊山線,早年附近山區盛產樟木,客家先民曾在當地設置十六座蒸餾樟腦的爐灶,因而有「十六份驛」的舊名,如今留下日式木造主體建築,站內留有許多日據時代的設備,像是與泰安之間列車通行證的「電器站牌」,在改為中央控制系統後,這套設備逐漸成為歷史,讓到訪遊客多了一份緬懷之情。
美濃魅力無窮 油紙傘極有特色
十七世紀晚期,廣東嘉應的客籍移民紛紛離鄉,至臺灣南部移墾。清乾隆元年,林氏兄弟率眾前往靈山、雙峰山等山腳定居,共計十六姓及二十四座夥房,形成命名為「瀰濃莊」的聚落,也是美濃早期地名的由來之一。
美濃的客家文化保存完整,全區人口有超過九成是客家籍,從衣飾、美食、建築等元素,都讓人感受到滿滿的客家魅力。
紙傘產業在美濃地區發揚光大,為美濃的特色產業,在民國六○年代,美濃市區的紙傘業者多達二十幾家,由於是源於廣東客家原鄉的手工藝,早期的美濃紙傘廠都以「廣」字命名,像是廣華興、廣振興、廣德興等,為美濃人帶來可觀的收入。
油紙傘在舊時的客家習俗中更別具意義,不同於閩南人送傘有「散離」的意思,客家女性成婚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由於客家話「紙」與「子」諧音,含有「早生貴子」之意,傘字裡因有四個「人」字,更象徵多子多孫等等意涵。
來到美濃客家小鎮,隨處可見伯公小祠,粄條幾乎是日常主食,美濃民俗村濃縮了美濃的客家文化,園區內可欣賞傳統手藝油紙傘;美濃客家文物館匯聚了紙傘、伯公、建築和美濃的歷史人文等背景,透過展覽,陳述客家文化在美濃的各種面貌。
而客家文化之美,除了藍衫、花布,此一季節猶如白雪紛飛的滿山油桐花,更是遊客不容錯過的客鄉美景。
(點閱次數: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