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草木皆兵

筆者:吳東權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晉書《苻堅載記》:「堅登城,望王師,見佈陣整齊、將士精銳,望八公山,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苻融曰:此勁敵也,何謂其少乎?憮然有懼色。」 由於這一段記述,遂流傳一句成語「草木皆兵」,千載以來,這句成語雖然形容了戰爭的氣氛和驚惑的心態,但是卻醜化了草木的典雅氣質,委屈了草木的良善本能,對萬草千林的無盡奉獻,極盡污衊之能事,實在有欠公平。 我們且不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只說「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情景吧!一片翠綠或遍地金黃,像茸毛地氈,像彩色油畫,鋪陳在地表,延伸到水涯,人們走在上面,會覺得足下柔軟如褥蓆,鼻中芬芳似芷芸。 「笞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鍚的陋室是被青草包圍著的。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睛。」李商隱的晚睛是以青草比擬人的。 古代詩人,對青草的愛憐,可以從不約而同地稱呼為「芳草」,看出其眷戀之情,歷代多少閨閣妍媛的名字,都嵌上「芳」字,同時用來形容青草,可謂與美女比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這句詞,也不曉得經過幾千幾萬人的傳誦,歷久不衰。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羅隱這兩句詩既寫景也寫情,還是兩句佳對,意境高潔逸秀。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遲歸。」王安石也算是憐花惜草的詩人。 不過,這兩句詩有點兒矯情,所以蘇軾就有兩句詩挖苦他: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誠然,芳草處處,遍野綠茵,何須「緩尋」? 最為有情有義的,要算是五代時的牛希濟在《生查子》所說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把芳草和美人融合為一,看到綠草,就想起穿綠羅裙的她,忍不住由衷地愛惜芳草,這是多麼刻骨銘心的思念,多麼雋逸瀟灑的比喻! 難怪詩人總是把青草視為最親近、最憐愛的良朋佳伴,說它會拜雨揖風、分紅間白;會使詩人夢斷、離客魂銷;還能冷設燒痕、細鋪春色;往往是青輝簾裡、綠滿窗前。 再說樹木吧!仙人桂、隱士松;銀塘柳、金井梧;兩窗竹、一庭柏;合歡樹、連理枝。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從未央宮裡的花木,可以連想到唐明皇的心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筆下的森林江河是何等壯闊雄偉的氣勢。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杜荀鶴把一棵小松寫得像位壯志凌雲的大人物。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用兩句詩呈現了一幅國畫,滿山蒼翠蓊鬱的林梢微露出一角寺簷,那景界是多麼清幽而深邃! 反正林木所覆蓋之處,必定是清蔭典樸的所在,如果山嶺上沒有樹木,就成了《童山濯濯》;平地上不見草木,就像是沙漠礫地;村莊都市裡缺少花草樹林,就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草木不但可以美化環境,而且還是水土保持和空氣調節的能手;沒有了草木,人類生活的品質簡直就不堪設想了。 古代的家居,幾乎都少不了庭院花園,即便是現代都市的公寓生活,也少不了公園和路樹,縱然居家沒有前庭後院可以種植草木,只要有一小片的陽臺或屋頂空間,總要擺幾盆盆栽與盆景,花瓶裡插幾枝鮮花或萬年青,顯然視其草木為人類不可分的良伴,所以怎麼可以說是「草木皆兵」呢?應該稱之為「草木皆賓」!(點閱次數: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