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心臟病醫治

筆者:盧澤民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自從一九二九年人類第一次將導管伸入人體心臟後,數十年來,心導管檢查已成為心臟功能結構檢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一九七七年第一例冠狀動脈成型術在人體成功後,經由心導管操作的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即使心臟學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使得許多原本僅能以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能以內科方法治療。台北榮總心臟內科每年接受心導管檢查的個案數約有五千人次,而接受介入性治療者亦有近千人次,目前基本上心導管檢查與治療已是相當普遍的檢查與療法了。 「心導管檢查」顧名思義,即是將一根細長的管子伸至心臟中,測量壓力,或施打適量顯影劑而以X光機攝影。心導管檢查包括了多種檢查,然而我們在門診常提到的心導管檢查實際上指的是「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由於人體冠狀動脈細長彎曲,易生粥狀動脈硬化;嚴重時會導致冠狀動脈的狹窄,甚至阻塞,此即為「冠心症」。冠心症無論在國內外,排名均為十大死因的前幾名,普遍發生於中老年人。 冠心症的診斷雖有許多種非侵襲性的方法,然最確定的方法仍需靠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即我們常講的心導管檢查,藉此可清楚確定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並決定患者未來的治療方向。假若患者的病灶適合的話,即可考慮藉由心導管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一般介入性治療最常見的即為冠狀動脈成型術(即所謂的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 簡單的說,氣球擴張術即使用氣球導管伸至冠狀動脈狹窄處,利用氣球將其撐開,以恢復冠狀動脈的血流。而支架置放則是將支架置於氣球上,在擴張病灶時將支架撐開,留置在病灶處以減少其再次發生狹窄的機率。 步驟說來雖然很簡單,但由於是在人體心臟上的侵襲性檢查與治療,心導管檢查與介入性治療仍帶著雖然不高但有一定的危險性。一般說來,心導管檢查約有千分之一發生致命性併發症的風險,而介入性治療則約為1﹪。當然,這些風險與患者的身體狀況、心臟功能、腎臟功能等均有很大關係,因此在接受檢查前應與您的醫師詳細討論。心導管檢查為侵襲性檢查,固然不應貿然的接受心導管檢查,但也不應稍有風險而因噎廢食,畢竟絕大部分的心導管檢查與介入性治療均是安全的。 隨著國人生活方式的西化與人口的老化,冠心症必然是越來越趨普遍的。發展至今,心導管檢查與介入性治療已是冠心症的標準檢查與治療方式之一,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正日新月異的進步當中。在不久的將來,心導管檢查與介入性治療必定將比現在更安全,也更有效,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現任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點閱次數:1193)